当前位置:老域名购买查询-玉米号健康治疗儿童糖尿病 可使用胰岛素
治疗儿童糖尿病 可使用胰岛素
2022-05-23

儿童糖尿病(juvenile diabetes)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。生活中有许多儿童会换糖尿病。如果你还在因怕药物依赖拒绝为“糖宝宝”注射胰岛素,那你就等于在亲手葬送孩子的健康。面对儿童罹患糖尿病的事实,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请不要选择逃避。如果能选对方案,科学治疗,这些儿童也能拥有快乐的童年。

儿童使用胰岛素不会上瘾

全球15岁以下儿童中,每年都约有7万例被发现患有1型糖尿病。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也以1型为主。如果血糖控制不好,这些患儿很可能会在刚步入青年期时就出现肾脏、心脏、眼部、足部、神经系统等并发症。

然而,不少家长会认为使用胰岛素会导致药物成瘾、药物依赖。他们形成如此心理的一个“理由”是:孩子一旦用上胰岛素,用量就会越来越多。“这是假象,更是误区。”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巩纯秀教授指出。1型糖尿病病程2年以上的患儿,胰岛β细胞功能几乎100%被破坏,须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。在这种情况下,胰岛素是孩子的救命药,这跟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成瘾和依赖完全是两码事。

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患儿,如果饮食运动疗法效果不佳,可加用胰岛素。巩纯秀教授解释,胰岛素治疗能迅速而持续地消除血糖过高,减少糖

毒性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从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。”

不用胰岛素,孩子难长个

家长拒绝让糖宝宝使用胰岛素,通常还有另一个隐情——认为注射胰岛素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。巩纯秀教授表示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。拒绝用胰岛素,反而会影响小孩发育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胰岛素的作用就是降血糖,但实质上,降血糖只是表象,胰岛素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全身的各个组织利用葡萄糖,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。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火车,那么葡萄糖就是维持火车正常运行的燃料,而胰岛素就是保障及

时添加燃料的司炉。此外,胰岛素还能调节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,可谓人体“能量总管”。而1型糖尿病患儿的体内恰恰完全没有这种重要的物质,如果不从外源补充,连基本的机体运转都不能保障,对孩子身体发育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。因此,巩纯秀教授提醒说,1型糖尿病患儿从确诊开始,就应使用胰岛素。

选择适合孩子的胰岛素

注射胰岛素是个技术活,对于年龄尚小的儿童来说,更是如此。一方面,儿童进食不规律,很难严格做到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。很多时候为了掐准这个时间,只能让儿童推迟进餐,长此以往容易伤及孩子的胃健康。另一方面,儿童多处于上学阶段,同学之间玩耍的时间不固定、每学期体育课的时间也不统一,因此运动也难以形成规律。两种不规律行为,使得儿童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的风险加大。

针对这个问题,巩纯秀教授支了一招——让孩子随身带上血糖仪。玩的时候兜里揣颗糖。让孩子通过玩来运动,这有助于控糖。一旦有出汗、头晕的情况,测血糖后就马上吃块糖,然后原地休息,就能够保证安全。此外,选择适合的胰岛素剂型也能实现双保险,比如可在邻近餐前15分钟注射或餐后即用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。研究证明,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降低低血糖风险的发生率。由于其峰值更高,因此降低餐后血糖的力度更大。

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措施

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

(IDDM)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。IDDM的治疗是综合性的,包括胰岛素、饮食管理和身体的适应能力,还应加强精神心理的治疗。

对IDDM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达到最佳的“健康”状态,使病人的代谢控制接近正常高限,空腹血糖维持在6.7~7.8mmol/L(120~140mg/dl),餐后2小时血糖接近穿腹水平。临床上满足以下需求:①完全消除临床多饮、多尿等症状。②防止再次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。③避免发生低血糖。④保持正常的生长和青春期发育。⑤防止发生肥胖。⑥早期诊断伴发的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应及时诊断和给予治疗。⑦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障碍、情绪的变化并给予精神的支持和帮助,解除心理障碍。⑧长期不懈的鼓励病人使维持良好的代谢控制,严格遵守医嘱规定的胰岛素注射量和饮食安排,有规则的生活制度,以防止或延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。由于IDDM病人治疗后生命延长,终生需肾不断的努力控制病情,这种努力会使患儿产生厌烦和反感,产生抗拒心态,医生应耐心帮助病人,不能训斥。

在IDDM的治疗过程中应定期(出院后1~2周一次,稳定后2~3月一次)复诊,复诊前检查当天餐后2小时血糖,前一天留24小时尿测尿糖定量,有条件的每次应测糖基化血红蛋白(HbA1c或HbA1)使HbA1<10.5%,平均血糖<11.2mmol/L(200mg/dl)。病人备有自动血糖仪时每天应测血糖4次,至少测2次,无血糖仪者每次餐前及睡前测尿糖共4次。24小时尿糖理想应<5g/24°,最多不应超过20g/24°,每年检测血脂1次包括胆固醇、甘油三脂、HDL、LDL,血脂增高时改进治疗。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每次复诊应测血压。每年检查眼底一次。